张勋——策划清朝复辟十二日闹剧,连张作霖都巴结的孤忠“辫帅”
【导语】
1917年7月1日,在北京故宫的养心殿内,张勋带着好多清朝的旧臣子,对着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溥仪,恭恭敬敬地行了三跪九拜的大礼,嘴里还喊着“万岁万岁万万岁”。
张勋,这个来自江西奉新县乡下、以前过得挺苦的小伙子,终于有了机会在曾经的皇上溥仪面前,展现他对君王的忠心。虽然那时候溥仪已经退位五年了,宫里的一切都变了样。
张勋一直认为,只要自己使劲儿干,就能挽回大局,让大清重新站起来。可惜啊,溥仪刚坐上龙椅还没暖热呢,就被段祺瑞在复辟后的短短十二天里给拽了下来,这场复辟到头来就像一场笑话似的。
原本在北洋军阀大佬里默默无闻的张勋,因为这件事一下子出了名,不过却是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料。
为啥张勋敢顶着全天下的反对去恢复清朝呢?张勋这人有啥特别的故事呢?下面咱们就来好好说说。
【从江西穷乡僻壤走出来的军阀要员】
1854年,张勋在江西奉新县的一个农村家里出生,他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爹娘,家里头穷得叮当响,多亏了村里的乡亲们你帮我一把、我帮你一下,这才把他拉扯大。
张勋小时候吃了不少苦,这让他变得非常坚强、倔强,从不愿认输。他一直在封闭的农村长大,也没正经上过学,所以心里头对乡土有着特别深的感情。
等张勋后来有钱有势了,对老家的乡亲们特别关照,他不仅帮每家都建起了宽敞的大瓦房,还在生活上给了大家很多好处,送钱送粮,出手大方得很。
只要是江西的老乡,不管是学生还是当官的,只要找到他,他都会想方设法去帮忙,就像早年间的张国焘和方志敏,都曾得到过他的资助。
1884年中法战争打响的时候,张勋主动去当了兵,跑到广西跟法军打了起来。
打仗那会儿,张勋特别勇猛,脑子转得快,做事也果断,这让广西提督苏元春很看重他,于是提拔他做了参将。从那以后,张勋就正式进军界,开始了自己的军人生活。
1894年,中日甲午战争打响,张勋跟着四川提督宋庆去了奉天。这时候,张勋已经在军队里待了十年,他深刻体会到了晚清军营里的腐败和武器装备的落后。
甲午战争那会儿,辽东的清军打得一塌糊涂,张勋看了心里明白,要想往上爬,得找个硬靠山。就在守辽东的这段时间,张勋投靠了袁世凯这个大老板。
甲午战争输了以后,宋庆丢了官,张勋就去了袁世凯那边。1895年,袁世凯得到允许,去天津小站训练新军队,张勋就成了新军队的工程营管带,也就是营长,还兼任了督练处的总务长等职位。
后来,张勋跟着袁世凯到山东去平定义和团,他多次立功,到了1899年,就被提拔为总兵,成了清朝末年军队里的大官。
1901年以后,张勋被推荐进宫,做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贴身保镖。到了1909年,溥仪当上皇帝,他就又被任命为江南提督,去南京镇守了。
但那时候的大清已经快要不行了,各省的心思也越来越不在朝廷这边。到了1911年10月,武昌那边一起义,清朝的统治立马就垮了。满清的朝廷没兵可使,只能盼着袁世凯的北洋军能来救场。
张勋被派去当江苏巡抚,还同时代理两江总督和南洋大臣的职务,负责和革命军对抗。但好景不长,没多久袁世凯就和南方的革命党人谈妥了。
1912年2月12日,清朝皇帝溥仪退位了,然后袁世凯就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,这样一来,两千多年来的皇帝制度就彻底结束了。
不论是北洋政府的人还是南方的革命党,能把清朝推翻都是件大喜事,唯独张勋心里头不是滋味。
在张勋心里,不管给谁打工,他都是为清政府和皇帝卖力,他特别想给大清多干点活儿。
就算民国已经成立了,张勋还是想表达对清朝的忠诚,他让手下人都留着辫子。因此,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“辫帅”,他的军队也叫“辫子军”。不过,这支军队还是得听北洋政府的。
1913年,孙中山发起了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,而张勋呢,虽然他心里还惦记着大清,但对袁世凯可没那么买账。
不过,他更恨的是革命党人,因此他亲自跑到南京去镇压反对袁世凯的军队,还残忍地杀害了好几千老百姓。因为这样,袁世凯赏给他江苏督军和长江巡阅使的职位。
1915年的时候,袁世凯当上了皇帝,他给了张勋一个一等公爵的头衔,可张勋心里还是铁了心要支持清朝皇室。
【昙花一现的复辟闹剧】
1916年,袁世凯想恢复帝制但没成功,很快就因为身边的人都反对他而心情郁闷死了。袁世凯一死,副总统黎元洪就当上了大总统。
但是黎元洪手里没兵,真正的大权在国务总理、皖系头子段祺瑞那儿,段祺瑞从心底里看不起软弱的黎元洪,而黎元洪也对段祺瑞军阀的那一套霸道行为感到反感。
没过多久,两人就为了抢权力,闹起了第一次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的争斗。
1917年年初,黎元洪和段祺瑞因为要不要参加一战吵了起来,段祺瑞想跟德国宣战,可黎元洪就是不同意。
张勋手里掌握着大量军队,而且不属于任何派系,所以成了黎和段两人都想拉拢的红人。而张勋很精明,他借着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的矛盾,自己偷偷捞好处。
张勋骗取了段祺瑞的信任后,就当上了安徽督军,还成了十三省督军团的团长,那时候他特别得意,是民国时期最火的人物。
就连大名鼎鼎的奉系头头张作霖也想跟张勋套近乎,想和他结为亲家。听说张作霖还专门派人拿着他四个女儿的照片去张勋家,让张勋的大儿子随便挑。
1917年5月底的时候,黎元洪和段祺瑞因为国会要不要跟德国宣战这件事吵得不可开交。后来,段祺瑞居然让军队吓唬议员,还偷偷计划着要解散国会,把黎元洪给赶下台。
黎元洪发现段祺瑞和日本勾结后,就下令撤销了段祺瑞的总理职位,段祺瑞很生气,于是跑到了天津。
段祺瑞在天津待着那会儿,心里还是想着要把黎元洪给拉下台。他悄悄告诉张勋,让他带着兵马去北京,把黎元洪从总统宝座上赶走,还答应给张勋升官发财。
黎元洪清楚段祺瑞心怀不轨,所以他使劲浑身解数想拉张勋入伙。与此同时,段祺瑞也有同样的想法,两人都不约而同地向张勋示好。但他们都没料到,张勋心里其实另有打算。
在张勋心里,清朝皇上的恩情始终是最重要的,他觉得,要是没有清朝,就没有他张勋的今天。以前他没本事恢复清朝,但现在他觉得自己能行了。
用现在的眼光来看,张勋的念头挺离谱,但那时候也并非毫无道理,毕竟像黎元洪、段祺瑞这些军阀都需要他的支持。
从大家的谈论中能看出,清朝虽然已经不存在五年了,但人们的封建观念还是很深,支持皇帝的那一派人,在社会上还是挺有分量的。
民国建立以后,大家伙儿盼着的和平安稳并没来,反倒是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乱和分裂里,这使得不少人又开始怀念起皇帝来了。
此外,张勋也得到了日本人的撑腰,日本首相寺内正毅专门派了个特使跑到徐州去见张勋,表明他们支持他重新恢复帝制。
这样一来,张勋觉得,有了日本做后盾,自己又有兵马在手,再加上舆论的支持和段祺瑞站在自己这边,复辟这事儿看来是势在必行了。
现在张勋的机会来了,1917年6月中旬,张勋找了个调解的由头,带着五千多留着辫子的士兵大张旗鼓地进了北京城。他先是用武力强行解散了国会,接着又硬让黎元洪辞职不干了。
搞定所有障碍后,张勋去找了保皇党的头儿康有为来给自己助威,还拉拢了好多怀念清朝的老臣子们来造势。在1917年6月30日晚上,他动手搞复辟,带着溥仪偷偷溜进了皇宫。
1917年7月1号早上1点多,张勋一身蓝纱袍、黄马褂,头顶红顶花翎,带着康有为、王士珍还有辫子军的头头们,一共50来号人,坐车直奔皇宫。
溥仪才只是个十二岁的小孩,糊里糊涂地就在养心殿的皇位上,接受了张勋他们一连串的三跪九拜大礼。
这时候的张勋心里头激动得不得了,他的一腔孤勇和忠心终于有了回报。张勋演得这么卖力,溥仪也只能全力以赴地配合他。
在短短几天里,接连发布了八条皇帝命令,大肆封赏官职爵位,说共和制度崩塌了,要恢复以前的制度。张勋被任命为议政大臣和直隶总督、北洋大臣,还被赐予了忠勇亲王的封号。
但是,张勋以为自己成功恢复了旧制度,却没料到自己其实只是别人操纵的一枚小棋子,这种结果正好是段祺瑞所期望的。
就像螳螂捉蝉时,不知黄雀在后盯着一样,张勋的大敌黎元洪已经垮台,他也就没啥用了。于是,张勋自称讨伐叛军的总头头,打着保护共和的旗号,打进了北京城。
这时候的张勋处境极其危险,就像堆起来的蛋,随时都可能塌掉。在他刚开始恢复帝制那会儿,孙中山就在上海发表了声讨他的宣言,老百姓们都非常生气,喊着要打倒张勋。各地的军阀也都急着跟他撇清关系,就连他自己的辫子军也不再听他的命令了。
这时候段祺瑞来到北京,就像一阵猛烈的秋风把落叶吹得四散一样,辫子军到处逃跑,张勋慌忙躲进了荷兰大使馆。可溥仪刚坐上龙椅还没捂热呢,这场想重回老路的闹剧,仅仅十二天就匆匆收尾了。
【津门巨贾,安享晚年】
尽管张勋搞了个复古的复辟闹剧,但北洋政府仍旧对他挺大度的。
1918年3月份,北洋政府把像张勋这些想恢复帝制的人都大赦了,他们又恢复了自由。张勋呢,他之后就一直躲在天津德租界的6号房子里。
张勋闲下来后,生活过得非常自在。他拿出以前攒下的大把钱财到处投资,什么行业都试着插一脚,结果赚了好多钱,腰包鼓鼓的。
他手下管着七十多家各种各样的生意,包括当铺、电影公司、银行、钱庄、金饰店、工厂还有商店等。
天津张府啊,光佣人就雇了上百号人,大门外头还有英租界工部局派的警察守着。他家的钱财,算上能动的和不能动的,总共有五六千万呢。张老爷自己呢,还有一个正房和十个小妾,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。
张勋日子过得太舒服了,这让他的亲家张作霖看不下去了。1920年5月,张作霖就向大总统徐世昌提议,让张勋重新担任长江巡阅使和安徽督军的职位,可张勋却没答应。
因为生活过得太安逸了,所以真的不想再整天提心吊胆,受那份折磨了。
之后徐世昌再次邀请他担任全国林业管理负责人,但他还是没什么兴趣。因为张勋一直在天津的松寿里过着悠闲的生活,自封号为松寿老人。
但是就算离开了官场,在家闲住,张勋还是“老样子”,辫子一直留着,嘴里经常嘀咕着说:
我没法改变大局,但还能管好自己。只要头还在,辫子就不会丢!这才是我大清真正的忠臣。
1923年9月12日,张勋在天津因为生病去世了,溥仪因为他一直对自己很忠心,就给了他一个“忠武”的谥号。
【小结】
看看张勋这辈子,从江西农村的一个穷光蛋一路混到朝廷大官,红极一时,简直就是一出励志的翻身大戏。
尽管恢复帝制最后成了场政治笑话,但张勋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体系,这还真算得上是挺有骨气的一种表现。
就像孙中山说的那样评价他:
清朝皇帝退位,是因为形势所迫。张勋硬要恢复帝制,那是傻得可怜的忠心,背叛国家的罪行该杀,但他对主子的那份情谊也确实让人同情。我对于那些真心想复辟的人,虽然把他们当作敌人,但也不得不敬重他们。
